對于非專業(yè)的建筑愛好者來說,干闌式建筑這個詞非常陌生。
干闌式,是個什么鬼?我見過么?
沒錯,你見過!
干闌式,是指建筑下部用木桿竹竿等架空的一類建筑,這類也是典型的干闌式。
是不是很眼熟?我們平時常說的吊腳樓就是它啦!
另一種,非典型的干闌式(也叫半干闌式)——房子的一半被架空,另一半還是接地的。
今天我們就捋順下干闌式民居大家族!
客家人的歷史
干闌式建筑,最初的雛形是架在樹上的巢居。啥情況,咱們的祖先以前會飛?
說來有意思!遠古時期人類居住的房子大概有兩種形式——穴居和巢居。
如果只是單純的看穴居和巢居,那人類也沒什么了不起的。在自然界中,挖洞挖的比人類好的有鼠類;筑巢筑的比人類好的有鳥類。
人類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會改進,改著改著就改變了居住的性質(zhì)。
巢居和穴居就在人類一代代的傳承和改進過程中演變成了現(xiàn)在的普通磚瓦房和干闌式建筑。
穴居主要出現(xiàn)在北方地區(qū),因為這里冬冷夏熱氣候干燥,而洞穴的內(nèi)部冬暖夏涼,剛好適合人居住。
而巢居則出現(xiàn)在南方。南方地區(qū)冬暖夏熱,雨多潮濕,應對這種氣候環(huán)境,上樹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!
穴居和巢居適應的環(huán)境不同,那么兩者也注定不能殊途同歸,這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外觀迥異的建筑形式。
巢居一路發(fā)展成干闌式建筑,始終使用輕質(zhì)材料制作,強調(diào)的是通風防潮!北方民居關心的防寒保暖從來不是它的業(yè)務。
巢居除了要解決氣候問題,還承擔著防止獸蟲侵害的重任。
南方氣候濕熱,這意味著植被生長繁茂,也就意味著獸類和蛇蟲繁多。居住在這里的人民如果不采取相應的防御方式,恐怕要重歸大自然食物鏈才能生存下來吧!
說到這里可能很多讀者都想到了,這樣的房子和生活方式大都是南方地區(qū)的少數(shù)民族特有的吧?
哎呦不錯,你說對了!
干闌式建筑就是傣族、壯族、侗族、苗族等少數(shù)民族主要的居住建筑。
因為民族文化和生存環(huán)境的不同,各個少數(shù)民族建造出來的干闌式也有所不同。
不同的干闌式
傣族人民是鐵桿的“竹子控”。傣家竹樓的主體結構是用比較粗壯的竹竿搭建的,墻體是用竹篾圍合形成的。連院墻都是竹籬笆制作的。
還有屋里的桌、椅、床、箱、籠、筐等大多數(shù)家具也都用竹子制成的。
竹子建造的房屋方便快捷,閑暇時光,約上三五好友,幾天就能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竹樓。
但是這樣的竹樓也容易腐壞,每次雨季過后都要修繕一番。
就像其他民居一樣,干闌式建筑也是要物盡其用的,傣家竹樓上層住人,下層住牛羊牲畜。
怎么樣,感覺貌似不錯吧?但是有沒有想過,牛羊留下的便便該怎么辦?太陽出來炙烤著便便,而樓上的樓板只是薄薄的一層……OMG~
所以說每次牛羊出圈,傣家人就要清理干凈留下的便便~~
說到干闌式建筑,吊腳樓能算得上其中的獨特一支了。別人家的干闌式主要用來防潮,苗族人民的干闌式除了防潮,還要負責拉齊地面高差。
黎族的干闌式,令人耳目一新!這個必須加雞腿~黎族的祖先本來是生活在大陸南部沿海地區(qū)的百越民族,靠捕魚維生。
后來百越民族飄洋過海來到了海南島。
百越民族本來居住在沿海地帶,后來來到海南島一下子擁有了大片的森林和土地,樸實的漁民們竟一時難以適應……
于是百越人民就把自己的房子建造成海船的樣子,這既算是一種心理安慰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。
對比傣族、苗族的干闌式,黎族的干闌式就原始很多。黎族的船形屋并沒有運用到榫卯結構,構建都是藤皮和麻皮捆綁連接。
海南多臺風,而這種連接方式有一定彈性,反倒是有利于建筑結構的穩(wěn)定性。
相對于北方正兒八經(jīng)的磚木結構民居來說,干闌式民居充滿了簡單原始的味道。實際上,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期時代,干闌式建筑就已經(jīng)發(fā)展的相當成熟了。
古老的建筑形式延續(xù)至今,并沒有發(fā)生本質(zhì)的變化,并不是因為它的建造者不能發(fā)明出更好的建筑形式,而是因為就當?shù)丨h(huán)境而言,干闌式本身已經(jīng)是最合適的建筑形式。